- 欢迎来到铝谷网
- 客服热线:0543-4287899
- 在线咨询
2018年,滨州涉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04.1亿元,同比增长1.8%,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大主导产业地位。全市拥有魏桥创业、渤海活塞等涉铝企业60多家,电解铝产能646万吨、铝材加工能力72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9%和12%,形成了从铝矿石、氧化铝、电解铝到铝制品加工完整产业链条,既有铝锭、铝板、铝箔等初级产品,更有轮毂、活塞、建筑模板、全铝家具、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及航空铝材等中高端产品。铝产业集群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3个、省级技术创新平台15个,全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企业各1家,拥有专利500余项,被省工信厅、省财政厅列为全省重点支柱产业集群,科技部列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打造国家级轻质高强合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世界级创新型铝产业集群,推动滨州铝产业做专、做强、做优,实现5000亿级发展目标。延伸拉长产业链条,支持邹平市、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铝精深加工产业园,着力发展全铝家具、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建筑模板等铝合金新材料,提升涉铝行业附加值和竞争力;支持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氢氧化铝、4A沸石分子筛等化学品铝,加快推进氢氧化铝赤泥废渣提取铁矿粉、赤泥陶粒等循环经济模式。强化技术创新,支持以邹平市为核心建设世界铝谷,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发展在线交易。鼓励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滨州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公共检测服务平台。深化魏桥与苏州大学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等合作,建设魏桥铝合金技术研究院及高端铝材料制造及应用技术研究院。推进渤海活塞与山东大学、盟威戴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大力发展高端新材料产品。推进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印度尼西亚、几内亚等矿业合作,加大铝行业开放发展力度,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化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43亿元,同比增长11%。经过多年发展,滨州化工产业集群成长为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大系列”为主体,石油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煤化工“五大板块”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全市现有化工生产企业330家,其中规模以上化工企业187家,在职职工3万余人。主要产品涵盖了烧碱、环氧丙烷、汽油、柴油、重交沥青、焦炭等200多个品种,多种产品产能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涌现出了京博集团、滨化集团、鲁北集团、中海沥青、滨农科技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2018年,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6家,10亿元到100亿元的达19家。滨化集团、京博石化、鲁北集团、永鑫集团、滨农科技等5家企业入选“2018中国石油和化工企业500强”。
按照“北部生态高效、中部提升聚集、南部严格控制”化工产业发展思路,着力打造新动能先行示范区,培育一批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大型临港发展的企业集团,形成滨州市崭新的炼化一体产品链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全面建成定位高端、特色鲜明、绿色循环的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化工产业基地,到2020年新型化工产业产值规模达2000亿元。其中,北部地区依托港口优势、土地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等优势,作为市化工产业对外招商引资、化工产业转移的承载区域,加快打造技术先进、符合循环经济和绿色化工要求、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高端石化产业集群;中部地区以延长补链为主,注重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尤其是滨化集团、中海沥青、滨阳燃化等龙头企业在现有产业链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突出自身优势,完善产业体系;南部地区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严控产业规模,并鼓励企业向北部区域转移。
2018年,纺织家纺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62亿元,是全市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滨州纺织家纺产业集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棉纺、染整、巾被、家纺、毛纺、毯类、服装服饰、化纤、产业用纺织品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纺织工业体系。全市现有纺织企业近5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4家,从业人员36万余人。全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亚光、华纺),“‘国家认可实验室’认定(CNAS)”1所(亚光),国家级质检中心1个(国家生态纺织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滨州实验室),国家家用纺织品检测中心1个(华纺)。拥有亚光、东方、豪盛3个中国驰名商标,亚光毛巾、魏桥坯布、东方地毯、魏桥棉纱、愉悦窗帘、环宇鸾凤棉纱6个中国名牌产品。华纺股份、东方地毯、亚光家纺、立昌纺织、金冠网具和龙福科技成为全国印染、毯类、巾被类、小帆布、绳网和循环经济国标制定单位。滨州市先后被国家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全国超千亿产值纺织产业集群地区”、“2017-2018年度纺织行业创新示范集群”等称号。
以加快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国际化为主要方向,打造国内运行水平最先进的纺织产业集群,2025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88亿元。发展智能制造,通过集合运用ERP、在线监控系统、反馈控制系统、生产管理E系统、协同办公系统等,构建成一个融合物联网、互联网、智能控制、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敏捷、有机的智能化生产格局。加强制造绿色化,开发棉型细旦粘胶短纤维、高强力棉型粘胶短纤维、高白度粘胶短纤维、抗菌性竹纤维、阻燃纤维等功能性纤维,继续研究突破“Lyocell纤维”(莱赛尔)以及细旦(1D以下)、高湿模量、各种功能性的差别化粘胶短纤维。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各地区资源优势,加强产业全球布局和国际交流合作,在新兴领域布局全球产业生态体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为提高全球价值链地位奠定基础。
2018年,滨州粮食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26亿元、利税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5.2%,均列全省第一位。全市粮食加工转化量1450万吨,初步形成了以邹平玉米、博兴大豆和滨城、惠民、阳信小麦精深加工为主体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群,实现了粮食产业经济现场会、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中国好粮油示范市、粮食产业发展模式五个“全国第一”。全市粮油加工行业共获得国家专利319项,西王、三星、渤海等6家企业承担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7个,拥有国家级实验室7个,西王玉米、香驰大豆、中裕小麦三个国家级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全部落户滨州。
突出园区建设、科技创新、优质粮食工程、品牌建设等重点工作,重点建设玉米、大豆、小麦、芝麻四个现代粮食产业经济园区,到2020年,四个园区入园企业达到180家,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0亿元;加快组建西王玉米、香驰大豆、中裕小麦三大国家粮食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着力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推动产业提质、企业增效、惠民增收,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9年,全市粮食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为:“152030”,即以全面加强党建工作为中心,聚焦《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三大创新中心作用发挥、“优质粮食工程”组织实施、加快粮食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品牌培育及惠民工程实施五大载体建设,着力推进20项重点工作和30个重点项目,推进全市粮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
2018年,全市畜牧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60亿元,增长6%;其中,畜牧1104亿元,水产156亿元。畜牧业方面,全市市级以上畜牧类龙头企业达到118个,集繁育、养殖、屠宰、深加工为一体的企业达到80多家。肉牛、生猪、肉禽年屠宰加工能力分别达120万头、70万头和7亿只。水产业方面,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31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08万亩,工厂化养殖面积40万平方米,拥有渤海水产、友发、正海、海城等10余家大型渔业企业。对虾、贝类、卤虫为全市渔业优势主导品种,全市对虾养殖面积80万亩,年产量1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贝类增养殖面积40万亩,年产量19.8万吨;卤虫卵加工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年产值达12亿元,形成“虾贝虫”渔业经济模式。
建设现代优质畜牧业和绿色水产品加工基地,实现畜牧水产1500亿级发展目标。依托阳信全国“第一牛县”名片,积极鼓励并支持广富、亿利源、金利源等牛羊肉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建设阳信“大数据+电商+金融”三维一体的现代肉牛产业群,突出品牌建设,打造京津冀优质牛羊肉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利用浅海和沿黄水域资源,以大型渔业企业和渔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加大渔业开发力度,不断提升水产养殖业、优化海洋捕捞业、做强水产加工流通业、拓展休闲渔业产业,打造黄河三角洲优质水产苗种繁育中心、水产品精深加工贸易中心和渔业新品种示范推广中心。推广中裕一体化发展模式,以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畜牧、海洋新六产,全面提升养殖产量和效益。
2018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1.14亿元,同比增长10.27%。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8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9亿元。经过多年发展,滨州市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涵盖汽车零部件、石油机械、表面处理装备、机器人等多个门类的综合机械制造行业。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27个新产品列入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及核心零部件项目目录,17件产品列入省高端技术装备新产品推广目录项目,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省高端装备产业园区。
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建立创业孵化、协同创新、网络众包和投融资等“双创”平台,强化大数据运用,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扎实开展基础研究、突破共性技术研究、自主研发新产品、实现产业化开发,建成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区域高端装备制造区。推动产学研联合,深化魏桥集团与苏州大学,西王集团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的合作,推进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新工艺新技术在海洋装备制造、高端铝等领域的应用。到2022年,全市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融合“双创”新体系基本完备,融合发展新模式广泛普及,新型制造体系基本形成,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
2018年,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业(含通信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亿元,其中电子、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17.58亿元。全市拥有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1处,规模以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24家。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覆盖从晶圆制造到产品封装等产业链上中下游领域,形成了以长威电子、泰锐电子等12家企业为骨干的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集群,二极管、三极管、桥式整流器等半导体分立器件年生产能力达到120亿只;铭泰电气的高压硅堆月产能达2300万支,占国内市场的40%以上。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人口和地域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8%以上,全市移动用户达到465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24万户。
深化与华为、京东战略合作,以数据资源汇聚和应用、大数据及云计算产业为核心,推进黄河三角洲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具有滨州特色的产业集群。依托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阳信电子信息产业园,引建并举,完善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体系。发挥传统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优势,推动高端铝、高效生态纺织、新型化工产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建设全省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基地,打造“一核两翼聚集发展、产业园区引领发展、重点区域特色发展”新格局。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74亿元,同比增长6.41%。新能源方面,全市建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总容量达138.57万千瓦。滨化集团与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致力于打造以氢燃料电池产业为主的氢能源全产业链开发应用,已进入项目实施阶段。新材料方面,全市现有涉及新材料领域企业14家,主要产品为轻质高强合金新材料、精品钢新型材料、陶瓷新材料等。
新能源方面,加快陆上风电场建设,适时启动近海风电场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光伏+”综合开发利用,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建设光伏发电基地,力争到2022年全市建成风力发电装机15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150万千瓦。推进生物质能源多元化应用,到2022年力争建成生物质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装机30万千瓦以上。
新材料方面,加快高端铝及铝合金应用技术开发,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加快打造滨州轻质高强新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园,发挥“铝谷”铝材供应平台优势,做大做强高端铝产业板块。重点发展聚氨酯、芳纶纸、聚碳酸酯、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高分子再生材料等化工新材料。提升设备智能化水平,加快创新链的产业化,推动我市纤维材料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依托西王特钢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轨道交通用钢特色生产基地,加快先进钢铁材料与高端装备、现代海洋、现代高效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产学研基地、重点项目支持等措施提高先进钢铁材料的自主创新水平。
养老产业稳步发展,先后建设2处大型医养结合型机构、5处示范型社区养老中心,采取PPP模式建设邹平市、阳信县养老康复中心,引进青岛晨夕养老等专业养老机构。强化项目储备,征集医养健康产业项目108个,总投资173.2亿元;黄河三角洲红曲系列产品高端高效红曲中药饮片、山东三元生物法生产功能糖、阳信龙兴养老康复服务中心和西王药业年产50万吨玉米果糖项目等4个项目被列为省儒商大会重点推介项目。健康产业初具规模,惠民县培育了鑫诚农业、春生食用菌、和美集团、菊润农业等健康食品龙头企业;阳信县规划全生命周期健康产业园,建设“41060”养老服务体系;无棣县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健康制造等,被授予“中国健康产业示范县”称号;沾化区依托滨州国际足球小镇和青少年训练基地等,探索“足球+”新型医养健康模式;博兴县培育低碳环保的健康厨具产业,打造“中国厨都”;邹平市依托西王集团等骨干企业,推动食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以创新、融合、集聚、优化为主要路径,大力发展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为主的健康制造业和集医疗、养老、养生、体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健康服务业,加快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打造独具滨州特色的优质普惠医养健康产业,创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市。发挥县(区)优势,鼓励无棣县打造全国中医药示范基地、全国健康促进示范县,推动沾化区、阳信县、邹平市全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县(区)向纵深发展。
2018年,滨州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6.3%,成长为全市第一大产业;实现税收104.52亿元,占全部税收比重达26.3%。金融、物流、房地产、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875.12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达2615.63亿元,保险机构保费收入达105.9亿元,增长5%;邮政行业业务收入达8.83亿元,同比增长16.4%;房地产业用电量为9605万千瓦时,增长31.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电量为4271万千瓦时,增长13.16%。
现代旅游业: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契机,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产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打造高品质旅游服务链,切实做强精品旅游产业体系。按照南部山岳旅游区、北部滨海旅游区、中部黄河风情带三条线,培育精品旅游发展新动能,提高我市旅游核心竞争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打造10个相对集中、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建设30个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的乡村旅游园区。
文化创意产业:编制《滨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培育文化创意领军单位和产品品牌,打造大型文化消费综合体,创新发展文化传承体验休闲集聚区和研学旅游基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搭建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为支撑的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文化会展业,培育一批产业特色明显、区域特点显著的文化旅游展会。
现代金融业:到2022年,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争取达到240亿元以上,占GDP的比重达到6%左右。金融资产规模稳步增长,金融业税收达到18亿元。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海洋金融、文化金融、质量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蓬勃发展,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覆盖率、申贷获得率显著提升,金融扶贫任务提前完成。基本形成牌照齐全、有序竞争、差异化发展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
来源:滨州日报/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