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来到铝谷网
- 客服热线:0543-4287899
- 在线咨询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
现将《〈中国制造2025〉滨州市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鲁政发〔2016〕9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滨发〔2014〕17号)等文件精神,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一带一路”建设等重要战略机遇,进一步明确滨州市制造业发展方向,加快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结合滨州市制造业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形势和重要意义
新时期,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各行业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都要求制造业在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消费品质量和安全、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和国防装备保障等方面迅速提升水平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将不断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同时,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制造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
我市是山东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经过改革开发以来的发展,已形成基础相对较好、门类较为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制造业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0%以上,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我市制造业发展,也面临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趋紧、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市制造业暴露的问题更加突出,规模总量仍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重型工业占比较大,产业链条短,产业层次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拳头”产品、知名品牌,质量和效益不高,对资源和能源依赖性较强,能源消耗高、环保压力大。制造业作为滨州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战场,也是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的主要载体。当前,亟须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水平的差距,通过构建产业新体系塑造竞争新优势,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全市上下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立足我市制造业基础优势,克服自身问题和不足,从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出发,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滨州制造向滨州创造转变,不断提升我市新型工业化水平和层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优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总体思路,做大优势、补齐短板,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速产业由中低端向高端发展,拉长产业价值链,努力构建产业新体系,实现滨州制造向滨州智造、滨州创造的新跨越。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和倒逼政策机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坚持创新驱动、内涵发展。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以行业和企业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平台水平,促进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
3.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滨州市情,发挥制造业特色优势,扬长补短、抓住关键,集中力量发展先进产能,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整体素质提升。
4.坚持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强化资源环境倒逼机制,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着力加强节能环保,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打造能源梯度利用、资源接续保护、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制造体系。
5.坚持对外开放、合作共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和绿色方向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逐年提升,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显著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顺应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和绿色低碳方向发展的新趋势,“两化”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万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60户,其中过千亿元的企业1户,过百亿元企业12户,过50亿元的企业26户;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25个,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16个,千亿元的4个;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损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
到2025年,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和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质量效益水平位居全国先进行列;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广泛应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显著成效,“两化”深度融合迈上新台阶。优势产业稳定增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彰显活力,高端制造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以及“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实现从滨州制造向滨州智造、滨州创造转变。全市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万亿,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力争达到40%,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30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损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准确把握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趋势,突出市场导向和技术先进性,实施制造业高端发展攻坚战略,加快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做优做强传统主导产业,培植提升八大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十大专项工程,推动制造业实现中高速发展,向中高端迈进,构筑滨州产业“四梁八柱”的主体框架。
(一)全力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把握世界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立足滨州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高端铝、新型化工、粮食深加工、纺织、畜牧水产五大主导产业,全力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1.高端铝产业集群。围绕建链、扩链、补链、展链、强链,壮大精深加工产业规模,推动铝锭、铝棒等初加工产品和中间产品向深加工产品和终端制品转型,加大研发投入和产业化步伐,推动生产方式由大规模同质粗放加速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柔性化、精细化转型迈进,加强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推进产业发展高端化、优质化、高效化与减量化、资源化、低碳化相结合,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着力打造5000亿级高端铝产业集群。重点加快攻克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军工等领域的高强、高韧铝合金中厚板和用于汽车、家用空调、火电站、制氧机、电子产品、印刷、包装等领域的新型铝合金型材生产技术,铝合金新材料研制和新型形变热处理工艺及高效纯化、净化和均匀化新技术,赤泥综合利用技术,超大型预焙电解槽节电技术,提高高端、终端产品比重。
2.新型化工产业集群。支持企业淘汰自有或者兼并重组的落后装置能力转产项目,规划建设一批国家级化工产业示范园区,拓宽化工行业发展空间,着力打造2000亿级新型化工产业集群。石油化工,依托原油炼制-清洁油品、有机原料-合成材料两大产业链,进一步提高炼化一体化能力,积极发展国内缺口较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化工原料和高端化工产品,提高下游深加工产品的种类和应用性能。盐化工,依托原盐-烧碱/氯气-耗氯产品产业链,重点加强高附加值耗氯/耗碱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化工新材料,加强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的适度错位、协调发展,走精细化、系列化路线,重点发展完善石油基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农药,依托研发-原药-制剂产业链,大力发展绿色、高效、低毒、安全、经济和使用方便的新品种农药及生物农药。生物化工,用生物催化转化技术取代传统化学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新工艺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实现青霉素、头孢菌素、他汀降血脂类药物、甾体药物、手性醇、氨基酸类药物等医药产品的绿色生产等。重点攻克清洁油品生产、无汞触媒生产聚氯乙烯(PVC)、卤化丁基橡胶制备、高端PVC型料改性新材料研发等一批关键技术。加快发展高效缓控型氮磷肥,卤化丁基橡胶,高等级道路沥青,高品质成品油,高效、低毒、低污染除草剂、杀虫剂,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氨基树脂、环氧树脂、ACM、片碱、石油基新材料等新型精细化工品和化工新材料等。
3.粮食加工产业集群。着眼于扩大总量、强化创新、市场引领、打造品牌、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规模化、产品高端化、主食产业化、效益最大化、产业循环化,着力打造1500亿级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玉米加工,重点发展变性淀粉、食用糖(醇)、葡萄糖(药)、有机酸及生物发酵制品等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小麦加工,重点发展各类食品专用粉、全麦粉、营养强化粉、预配粉、小麦谷元粉、变性淀粉和主食面制品。油料加工,重点发展大豆油、玉米油、调和油,积极开发核桃油、葵花籽油、葡萄籽油、麦胚油和食用专用油等新品种,努力提高食用油质量,鼓励发展小麦胚芽油、葵花籽油、专用油等品种,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比重。大豆加工,充分利用大豆饼粕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大豆浓缩蛋白、组织蛋白、专用分离蛋白、蛋白活性肽及大豆改性蛋白、蛋白粉、低聚糖、食用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合理利用水平。
4.纺织产业集群。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力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补齐印染行业短板,促进毛纺织、家纺服装产品高端化。大力发展行业自主品牌,加强研发和设计,引领行业发展,鼓励企业品牌多元化、差异化,推进区域品牌的特色化、优质化,加快生态纺织品和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及应用,着力打造1500亿级纺织产业集群。棉纺行业,加强高效、节能新型纺纱、织造工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加强嵌入式纺纱、新结构纱线加工等技术的研发,推广原料精细管理和计算机自动配棉,提升纺纱过程质量控制、织物自动检测和分析技术,大力推广紧密纺、低扭矩环锭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自动络筒,无梭织机织造以及无PVA上浆、预湿上浆等工艺技术,以装备升级为先导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纺织产品的多样化和高档化。家纺服装行业,加快家纺服装专用原料加工应用技术,扩大信息化技术在家纺服装行业的应用,以研发创新、品牌渠道建设为主攻方向,加强产品设计及系列产品的配套开发,提高家纺服装制品的时尚化和系列化。印染行业,加快新型染色、印花、多功能后整理、自动控制及在线监测等技术在印染行业的推广应用,丰富纺织面料的品种,提高面料的质量稳定性和附加值,突破生物酶精练、棉织物低温漂白技术,针织物冷轧堆前处理技术,新型纤维以及高仿面料的染整和特殊功能整理技术,推广生物酶退浆、涂料连续轧染、气流染色、数码印花等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推广染液助剂自动配送系统、自动调浆系统及全流程在线监测技术,推广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发展新型纤维、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面料染整以及特殊功能整理。产业用纺织品,重点支持惠民县绳网,不断开发绳网新种类和品种,促进产业升级,培植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集群效应,鼓励发展医疗用、工业生产、航空航天用、交通运输、防水用、生态环保、建设工程等领域高性能的产业用纺织品。5.畜牧水产产业集群。持续推进肉牛、生猪、家禽、粮改饲、兽药饲料等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做大做强优势特色畜牧业,加大粮改饲试点力度,大力发展现代草牧业,着力打造1000亿级畜牧水产产业集群。肉牛产业,壮大阳信、惠民、无棣、博兴等县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肉牛屠宰加工以及皮革等副产品加工、销售、餐饮、冷链物流等为一体的肉牛产业。生猪产业,建设年出栏10万头以上商品猪的现代化养殖场,引导支持存栏500头以上商品猪场基础设施标准化改扩建,鼓励支持存栏1000头以上规模猪场,抓好瑞东农牧(无棣、沾化)种猪和育肥场、华特希尔原种猪场、中裕万代种猪繁育场、青岛环山集团沾化种猪场为代表的生猪产业集群发展。肉禽产业,对年出栏50万只以上的肉禽养殖场,通过合资入股等模式进行标准化改扩建,完善无棣、惠民、博兴、邹平为主产区的肉鸡肉鸭养殖、屠宰、加工基地建设。优质牧草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多个为养而种、以养定种的种养结合模式,争取我市7个县(区)列为粮改饲示范县项目,整县制推进粮改饲工作,扩大粮改饲面积。兽药饲料,支持兽药、饲料、生物制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支持科研院校与企业联合,研发推广生物高新技术和新型兽药、饲料。水产方面,建设一个绿色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施沿海高效生态渔业产业带和沿黄高效健康渔业产业带“两带”开发,打造三处区域性产业中心,建设四大规模化养殖区。重点实施标准化池塘改造提升、工厂化养殖、种业提升、新品种引进推广、品牌培育、渔业产业化等六大工程;全市改造标准化池塘10万亩,大幅提升养殖产量和效益;建成一处规模化良种繁育基地,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扎实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打造牧场渔业“新六产”,实现渔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对接合作,着力提升渔业科技支撑能力。
(二)培育提升八大特色优势产业。
1.机械制造。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农业机械、轨道交通装备、通用飞机、海洋工程和油气开采、大型成套设备、基础部件等。汽车及零部件,重点发展汽车轮毂、活塞、缸体缸盖、高性能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车身附件及安全系统部件、汽车电子、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配套产品。农业机械,以大中型拖拉机及谷物、棉花、油菜等联合收获机械和园艺管理、市政工程机械为重点,推动农业机械向智能化、自动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高速动车组、高档客运列车、快速重载货车及配套装备,提高客运轨道交通装备的可靠性、舒适性、可维护性,开发新型城际轨道交通装备。大型成套装备,以汽车制造、表面处理、板材加工等领域为重点,推动我市工业生产装备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轻量化和大型成套化发展。海洋工程和油气开采装备,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包括海水淡化装备、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海流(潮流)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装备,发展海上油气开发、储运、浮式石油储备、海上后勤补给装备等。机械基础件,发展高速、精密、重载轴承,超大型、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高压液压元件和大功率液力元件,智能、高频响气动元件,高可靠性密封件,高可靠性联轴器、制动器、离合器、自动变速器,高强度紧固件,高应力、高可靠性弹簧,高密度、高强度粉末冶金零件,大型、精密、高效、多功能模具等,为高端装备发展提供基础配件保障。
2.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化学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酚醛树脂、环氧树脂、特种橡胶、工程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陶瓷、新型隔热保温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催化材料、发光材料、抛光材料、储氢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与器件,高品质特殊钢、航空航天铝合金、大型及超大型铝合金工业型材、高档铝箔等高端金属机构材料,石墨烯、碳纳米、新型半导体材料、晶体材料以及石墨烯、纳米材料、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重点攻克利用氧化铝生产陶瓷、研磨、耐火、化工、电子等新材料。
3.新医药。生物制药,围绕口蹄疫、禽流感、蓝耳病等重大传染病,开发疫苗、兽药,积极推进畜禽用蜂胶疫苗、胚胎工程的研究和产业化步伐,加快海味素、海洋生物微量元素添加剂、生白素、海洋生物酶、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亚麻酸等系列海洋保健品、药物的开发。化学药品,大力发展配套的中间体生产,延伸产品产业链,开发控缓释、靶向、透皮吸收的新剂型、新产品,发展DDT输送技术,包括口服缓控释技术、口服和注射用微粒给药系统、缓释滴眼液技术、口腔速崩技术等。现代中药,积极推广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等新技术、新工艺在中成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中药提取、提纯水平,走中药现代化之路。医疗器械,发展常规医疗器械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具,大力开发器械新品种,支持向高精尖诊疗设备发展。
4.高端装备。聚焦涉铝、化工、装备制造、粮食加工、纺织家纺等行业,围绕产业需求,鼓励发展工业机器人设计及控制系统、伺服电机、高端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核心部件,重点发展精密、高速、高效、柔性高档数控机床、复合加工中心,提升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以大高航空产业园为重点,鼓励飞行员培训和飞机组装,发展航空配件、装备电缆以及机场设施等配套产品,加快开发北斗导航接收、发送等关键设备和部件。支持LED产业发展,做强芯片技术,拉长产品链。大力开发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用户新产品,增强集成和工程能力,提供节能、安全、环保、智能化的中央热能系统解决方案。
5.食品。重点发展畜禽制品,扩大低温保鲜果蔬产品和海洋生物制品,加强白酒技术基础研究,打造提升具有特色的芝麻香型、低度浓香型两大系列品牌,开发适合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新型白酒,开发特色啤酒,大力开发营养、保健等新型焙烤食品,满足城乡居民对生活快捷、方便的需要,提升我市食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安全感和美誉度,增强竞争力。
6.板材。重点攻克新一代钢铁流程技术,全面提升钢铁产品性能,重点生产合金结构钢、锚链钢、轴承钢、弹簧钢、齿轮钢和无缝钢管等特种钢材。以博兴县兴福镇、博兴开发区为中心,建设博兴钢板产业集群,搭建集仓储物流、融资担保、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壮大我市板材产业。
7.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环保电源、光电子、半导体照明及光伏电池、软件产业,不断提高元器件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加快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云计算设备、数字家庭、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物联网、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应用电子等产品和领域,推动新一代数字技术产品发展,提升信息技术产业水平和规模。
8.节能环保装备。着力培育特色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新产品,发展节能技术产品推广应用,重点发展大气和水污染防治设备、装备产品再制造设备、余热余气发电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打造一批优势比较明显、产业配套完善、有序集聚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三)实施十大专项工程。
1.“两化”深度融合工程。大力开展制造业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鼓励更多制造业企业申报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试点,通过贯标引导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深入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引导企业开展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通过评估找准差距与不足,不断改进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强化典型示范带动,每年组织2-3次“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不同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技术支撑和案例参考方案,确保深度行活动取得实效。(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部门配合)
2.智能制造工程。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强企业全流程管控能力,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研究制定智能车间建设标准体系,开展智能制造生产模式集成应用,打造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全面推广自动识别、CPS(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物流等先进制造技术,推动生产车间智能化改造。加快重点装备领域智能化,提高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围绕本地化应用,积极发展精密智能仪器仪表、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专用设备等智能化装备产品及关键零部件,推动本地智能装备生产企业与应用项目对接。实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示范工程,在协同设计和研发、协同制造或云制造、供应链协同、规模个性化定制、C2B、移动O2O、云平台、大数据服务、集成创新、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工厂等领域开展创新示范。加快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业务系统、支撑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的下一代互联网(IPv6)升级改造,服务智能制造。推进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规划布局,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部门配合)
3.自主创新工程。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先进技术应用和产业成果转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联合研发机构、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立海外研发基地,收购兼并海外科技企业、研发机构或关键产品技术。鼓励企业间合作开展研发。支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承担重大研发任务。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支撑和引领,推进技术专利化、专业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等部门配合)
4.工业强基工程。以提升制约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核心基础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统称“四基”)为重点,实施工业强基专项行动。完善首台(套)奖励、风险补偿等财政激励政策,推动提升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突出产业重点领域和共性关键环节,建立部门间协作推进机制,组织开展全社会技术协作与联合攻关,为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提供保障。开展创新成果应用示范,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推动实现关键基础材料有效对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等部门配合)
5.绿色制造工程。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抓好重点领域应用示范,以铝、化工、粮食加工、纺织等产业为重点推进循环化改造,突出抓好铝、化工、纺织行业重点企业废水循环利用和废水、废气热能资源化利用,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及余热余压、工业尾气回收等综合利用发电企业,以及各种绿色建材生产企业发展。推动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建立专业化再制造旧件回收企业和区域性再制造旧件回收物流集散中心,加快形成覆盖分拣、拆解、加工、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完整“城市矿产”综合利用产业链。严格落实行业准入及工业产品能耗、水耗限额标准,严格管控企业资源消耗和排放关口,依法整治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确保重点领域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下降。(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等部门配合)
6.质量品牌工程。深入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和工业质量品牌创新行动,强化计量、标准、认证、检验检测等技术基础工作,实施重点领域重大装备技术和产品质量攻关工程。建立健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机制,推动企业诚信自律、践行质量承诺,建立制造业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加大对质量违法和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支持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质量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检验检测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支撑保障能力。支持企业加强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供应链的质量控制,鼓励企业开展国际质量认证,提高国际市场美誉度。开展品种、品质、品牌“三品”专项行动,推进“好品山东”、“好品滨州”建设。完善品牌管理体系,指导企业提高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培育国际知名自主品牌。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会展,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市质监局牵头,市工商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招商局等部门配合)
7.服务型制造工程。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重点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智能物流、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制造业集聚区,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服务业发展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部门配合)
8.军民融合工程。加快实现军民共用新材料产业化、规模化,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加强军民资源共享,支持军民两用产品双向转化,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建立动态调整的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项目库。培育建设一批战略规划导向清晰、产业特色明显、产业规模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实现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招商局等部门配合)
9.中小企业创业成长工程。整合政府、协会、科研院所以及大企业资源,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创新集群政策和中小企业创新政策,针对中小企业组织开展专题咨询、技术支持、平台建设、创业辅导、融资扶持、人才培训等全方位服务。组织实施小微企业专项扶持行动,创建一批创业示范基地和众创空间,调动和利用社会资源推动创业,培育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加大财税政策精准扶持,提高创业成功率。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成长发展,广泛开展“一企一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提高“专精特新”发展水平,打造一批“小巨人”,抢占生产和市场制高点。(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地税局、市金融办等部门配合)
10.扩大开放发展工程。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积极承接海内外产业转移,促进与国外公司合资合作,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重点推动涉铝、化工、粮食、纺织等行业企业利用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与沿线国家开展产业投资和技术合作。发挥我市产业特点和优势,围绕产业链延伸、协作配套、科技创新、绿色循环发展等环节,大力开展引资引智,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领域。深入实施黄蓝国家战略,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产业合作,构建跨区域的产业合作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招商局等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进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制造业发展全局性工作,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重大问题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搞好产业发展研究,对制造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供服务,定期分析和协调解决制造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产业健康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本方案实施情况开展阶段性检查和效果评估,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县(区)、各部门要建立相应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配合)(二)强化企业管理。支持企业进行规范化改制,建立健全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领导体制和经营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企业并购重组和上市,引导国有资本向优势特色产业集中,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高国有资本使用效率,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破除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严格落实制造业节能节地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准入标准,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完善涉企收费项目清单及常态化公示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负担。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社会成员信用记录,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利用信用手段监管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促进良性竞争和公平竞争。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行业自律运行机制。(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市法制办、市国资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等部门配合)
(三)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支持重点行业、高端产品、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水平,促进制造业向
价值链高端发展。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研究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目录,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围绕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安监局、市质监局、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等部门配合)(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深入实施“两区一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因素,制定和实施重点行业布局规划,调整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特色和优势突出、产业链协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搞好产业集群研发孵化、检测检验、公共设施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吸引企业进园入区、集聚发展。(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质监局等部门配合)
(五)加大财税用地扶持力度。加大现有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加强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科技研发、技术改造、试点示范和服务平台建设。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营造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企业集约集聚发展,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确需新增用地的制造业优质技改项目。(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分别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科技局等部门配合)
(六)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健全发展产业金融的措施,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推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加强对制造业重点领域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创新产品服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沪深证券交易所、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上市、挂牌,借助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并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发行各类债券,积极引进保险资金、信托资金等。整合政策资源和金融资源,强化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措施,推动建立政策性担保机制,推进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破解企业融资瓶颈。(市金融办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滨州银监分局、人民银行滨州市中心支行、各金融机构等配合)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制造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培养领军人才为重点,选拔培养自主创新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长期在基层工作并取得突出业绩的创新型中青年优秀人才。以培养职业经理人为重点,造就全球视野、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素质的优秀企业家及经营管理者。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一批实训基地,积极推进现代学徒制,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制造业人才。开展国外学习培训,探索建立国际培训基地。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依托“千人计划、泰山领军人才工程”,发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载体平台作用,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完善制造业人才信息库,建立人才水平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等部门配合)
(八)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体,积极宣传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等先进制造业模式,以及国内外、各行业和典型企业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组织专家学者、科技机构和企业进行制造业发展新模式研究探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各有关部门、新闻媒体配合)
滨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10月11日